统计211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3221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数据科学家?艺术家?(by Q)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
发表于 2012-9-14 23:21:11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数据分析领域在变化,为之服务的岗位角色也在变化。近几年,出现一对角色新名词,数据科学家,数据艺术家。Data scientist,Data Artist。

听起来比数据分析师Data Analyst高级多了。这两个词语大概是随着bigdata一起来的,美化了我们的职业工种。而其本质,还是那些事情。关于他们的实际含义,也并没有统一的约定,大家顾名思义就可以,大致范围是那样。而具体的技能要求,还是要看雇主对这些角色的要求。

仅仅从字面意思,数据科学家显然干的是那种在实验室里干的事情,穿着白大褂,用显微镜对着数据切片,抽样,观察,处理,实验,从中发现某种隐藏模式、规律的美。数据艺术家呢,他们在画室或者是郊外,穿着油彩的粗布罩衫,对着肮脏的画布,继续往上涂抹抽象的颜色,创造自然的、莫名其妙的美。听起来不是数据艺术家更酷一点吗?不过我想当初大概是有人觉得数据科学家不够酷,才随之出来一个数据艺术家的概念吧(这点没有考证,纯猜测)。

不过,从数据分析和应用的工作性质来说,确实需要不同技能的人。工程科学的人和业务创意的人。如果按照大脑分工,确实需要不同的脑半球,理性和感性。这是否跟上面两个家对应?我想在很多人的语境里未必对应。我个人还是觉得这两类角色的分工必然会分开,正是因为他们需要的技能不一样,需要的思维不一样,没有必要去要求两者都高能力的人。而有些基本的能力,是两类角色都需要的,沟通、创意。对,就算是数据科学家也得有创意,能够独特的角度去发现数据隐藏的规律,敢于用前所未有的方法去探索。这可不是数据艺术家独有的。人们说,一个炒青菜,高手也能做出其中的艺术。所谓的艺术,就是那种新的、独特的尝试吧。从这个角度看,其实数据艺术家的头衔太大了(但其实本身,艺术家这个称呼又何尝在很多人身上名不副实?)。

从我自身的体验看,理性和感性在某个阶段可以同时兼顾发展,但到了某个阶段,就会发现理性的越理性,感性的越感性。一旦思维惯性形成,就是如此。而,思维惯性是我们思考效率一个重要的因素——你在思考一个问题时,已经不会想着该用理性还是感性思维来考虑了。因此,我花了一个图来表达这个想法,区分了两种思维倾向,以及人一声的两种思维倾向的三个发展阶段。



即在思维形成阶段,理性和感性共同发展,而在思维惯性阶段,他们将此消彼长,到了调和阶段,又会因为自我意识去改变思维惯性,朝相反的方面发展(当然,也可能不改变)。

思维惯性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要早,二十岁?不,肯定比这个早。三岁?五岁?那时应该已经具备某种倾向,只不过在形成阶段,尚未成为惯性吧。

我的两个儿子,几年前大概还在幼儿园的时候,曾经有一次做游戏。我们比赛说句子,看到什么说什么。结果两人的句型差异不小。一个喜欢陈述事实,比如我们到这里玩,桌子上面有一只笔。另一个喜欢表达感受,花儿好美丽,我希望老天保佑我。好吧,我说,你们以后一个可以做哲学家,一个可以当文学家。这里大概就是体现他们思维倾向的区别。虽然没有定性,但如果没有大的改变,我想他们以后的思维仍然以他们现在的习惯为主,而将另一种思维压制的死死的。

再说回数据科学家或是艺术家。在商业数据分析中,其实本质的要求都是以理性为主(虽然很多决策者),以发现数据之美为主要要求。但人们同时又矛盾地要求他同时又要有感性思维,那样才能创造出独特的应用之美。然而,这种创造必须要在决策环境下(商业理性)创造。所以,又很少雇佣那种极度感性思维的人(就像真正的艺术家)。

大家从事数据领域的工作,看看自己的思维惯性,也许可以了解自己更适合做哪一类工作。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
免责声明|关于我们|小黑屋|联系我们|赞助我们|统计211 ( 闽ICP备09019626号  

GMT+8, 2025-5-4 00:36 , Processed in 0.077110 second(s), 24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